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后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14    浏览次数:次    发布人:民建新乡市委
作者:

卫辉市政协副主席  侯振云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穷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消除贫困人口,使全民族共同步入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更是全人类的伟大壮举。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自国家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后,一场发生在全国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近1000万人的贫困人口大迁徙开始了,宛如史诗,波澜壮阔。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国已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951.5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4%,在有劳动力的贫困搬迁家庭中,已有超过90%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截至2020年8月底,河南省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5.97万贫困群众搬进新居,共惠及大别山、太行山、伏牛山“三山”地区的50个深山县、区,累计新建集中安置点858个,住房7.5万套,做到了安置社区环境优美、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就近就业机会众多、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河南省乃至全国各地工作重心已从工程建设全面转向搬迁群众后续扶持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一种主要形式,搬迁群众过得好不好,怎么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使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得到提升?为了深入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后安置点能否开辟一条因地制宜、长期有效、稳定发展的新路子,课题小组深入卫辉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太公镇郭坡新区进行调查,与卫辉市扶贫办同志、太公镇领导进行交流座谈,详细调研了安置点后续扶持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卫辉市太公镇位于卫辉市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北与狮豹头乡接壤,西与辉县市张村乡相邻,全镇总面积78.6平方公里,镇区下辖32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8546户,30423人,其中,农业人口25897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全境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系太行山区,北部、中部属丘陵地带,东南部为平原,耕地2868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733公顷,人均耕地0.1公顷。太公镇易地扶贫搬迁是由郭坡、韩窑、沙沟涧3个丘陵村合并搬迁的一个安置点。3个村为太公镇所辖深度贫困村,共有524户1788口,总占地50.72公顷。3个村基础设施和村民住房条件差,村集体经济薄弱,就地发展后劲不足。在卫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公镇借助正在实施的农村五项制度改革,强力推进总投资1.21亿元的郭坡、韩窑、沙沟涧村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对3个村524户1788口人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在区位优势较好的郭坡村。项目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住宅面积40000平方米,住宅附属用房面积2200平方米,公共养老服务中心1200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爱心超市、养老服务中心、文化休闲广场、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打造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项目实施以来,3个村累计拆除房屋448户,完成拆迁任务的83.1%,其中,韩窑村整村完成了拆迁,正在进行复垦,其他两个村复垦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位于郭坡村的12栋安置楼已主体完工。卫生室、村室、农家书屋正在高标准提升改造,厕所、超市、路灯已建成使用,现有道路已全部硬化、绿化,幼儿园已完成提升改善,便民服务中心正在进行三层建设,小学正在建设。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统一思想,统揽全局。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一项伟大工程,涉及到家庭、村两委、社会等各个方面,在整体搬迁和后续扶持发展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始终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精神,把“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变为“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为总目的,在搬迁及后续扶持发展中,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韩窑村为例:韩窑村70岁的老支部书记孟祥富,含泪率先拆除自家房屋,带动周边10余户签订拆迁协议,迅速打开了拆迁局面。韩窑村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拆迁任务。

      如果是多村合迁的,避免因党员干部不熟知,意见不统一。可以在后续发展中建立一个党总支,下设几个党支部,为今后合并为一个党支部打下基础。要积极利用好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强大优势,把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合力,使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搬迁及后续扶持发展的全过程。

      二是严格依法依规,实现群众受益最大化。安置点能否在后续扶持中长期稳定发展,在拆建中,必须体现群众意愿,采取“4+2”工作法、村民代表会等各种基层民主的方式,邀请政府法治办、律师等法律专家参与,邀请住建部门、土地部门作指导,制订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方案,让搬迁群众在搬迁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心甘情愿搬进来。一方面可以实行搬迁奖励和集体补助购房差价结合,实现群众受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坚持搬迁与实施产业谋划统筹结合,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实际效果。

      以卫辉市安置点为例,三个村通过拆除复垦后,可退耕508亩土地,收益1个亿,收益部分用于开发新的安置点,政府只需要补贴约2000万元即可全部建成新的社区。为了鼓励贫困户入住积极性,减轻担负,安置户按一平方米换一平方米的原则,以1500元/平方米价格进行置换,安置户每平方只需交纳1050元,剩余部分由政府补贴。房屋好一点的可以再多得一部分钱,房屋差一点的再少补一部分钱,大多数安置户不用出钱即可住上新社区的楼房。只有群众利益不受损害,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才能让群众搬得进,稳得住。

      三是实行土地流转,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了加大后续扶持发展力度,村集体以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的名义入股,拍卖、复垦后的土地实现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业,入住贫困户可通过转移就业和拉动农业产业链条增收。流转后的土地成方连片,也有利提高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今后乡村振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是建设标准化厂房和门面房,引进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安置点建有自己的标准化厂房,为了实施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采取以村集体建设标准化厂房、公司租用的模式,增加集体年厂房租赁收益,实现固定资产带贫增收。郭坡新村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引进卫辉市宝达食品有限公司九月天酸辣粉生产线,一年租赁费为35万元。发动群众用流转土地种植辣椒、土豆,并增加200多人的就业岗位。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保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长期稳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可复制推广的参考意义有限,各级政府必须持续助力,不断探索后续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其独有的特殊性,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国家扶贫的政策支持,没有县、乡两级 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此项工程很难取得成功。从整体上来讲,安置点基础条件差、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短板都还依然存在,各级政府要持续重视易地搬迁的后续工作,在支持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探索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新路径,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变“助力”为“自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格局。

      二是后续拆迁、建设任务依然很重,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安置点虽然已经大头落地,但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还不少,而且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拆迁和复垦问题十分突出。一些乡、村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懈怠情绪、厌战情绪、畏难情绪,拆迁工作曾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战线拉的越长,对拆迁工作越不利,迫切需要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及时找准工作突破口。

      三是产业谋划仍需强力推进。安置点实施的产业项目一般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粗加工类和种养殖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同时,部分群众思想守旧,务工意愿不强,脱贫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如何实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安置点经济发展长期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解开思想包袱,解决好搬迁遗留问题。易地搬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利益和住房分配、村两委班子的重新组合、家族和亲戚组成的既定小利益集团与村两委之间的矛盾、新的经济体问题等等等等,都会阻挠、影响后续发展问题,这就必须在社区党支部或党总支的领导下,引导农民建立对新社区认同感下的新思想,消除其抵触情绪,真正融合到新的大家庭里来,共同致力于经济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有机衔接。易地搬迁后,大部分深度贫困村都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除了自己有土地资源优势外,一定要选好种植、养殖业项目,要把合作社的发展与建立的扶贫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链条。这需要很长时期的磨合,不断调整,才能确立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联合经济体。

      三是利用新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一般来说,安置点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面对合作社和新的企业的诞生,需要培养一些具有生产技术、网络知识,甚至有科技能力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建立长期的技术培训制度,用足用好国家对农村农民技术培训政策,通过人才的培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只有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合法途径,将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转包、出租,转让,实现当地资源利益最大化。为群众营造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加强社区管理,增加村集体收益,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有抗风险能力的特色产业,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从事种养业、加工业、劳务输出和商贸运输等,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努力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才能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的,才能保持后续扶持发展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