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布时间:2016/06/12    浏览次数:次    发布人:民建新乡市委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走过近60年的光辉历程。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和巨大的优越性。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日益发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各政党团结奋斗、合作共事的政治基础。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运行方式,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政党之间和谐相处、责任分工、义务共尽、优化各政党的政治资源、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体现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为各政党、各界别、各阶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权、实行人民民主、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并有力的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代表各自所联系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经各级人大、政协等工作机构参与国家政权,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反映社会各方利益、愿望和政治诉求,监督和抵制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发展大局,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广泛聚集人民的智慧,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利用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和政治优势,促进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推动国家政治文明建设。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并将其作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从此走上了制度化轨道。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郑重载入宪法,中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从此有了神圣的宪法依据。2002年,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作为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进一步突出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强化参政党职能作用,依法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举措,使多党合作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化和程序化,中国的民主政治从而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必须具有先进的执政理念和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与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按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如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也不会强,反之如果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不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必然也会受到削弱。因为要共同推动国家机器和社会机制的高效健康运转,必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相互监督、相互砥砺,不断促进对方完善、成熟和强盛,一荣俱荣,一强俱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依法行政的推进,将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在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中彰显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对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政治协商,广泛开展民主监督,深入进行参政议政,是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参政议政的方式和成效,直接影响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和质量,直接影响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功能,影响执政党科学决策、民主执政、依法行政的水平。民主党派的其他职能则是参政议政职能的延伸或基础。参政议政作为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体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具体的本质性职能,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马列主义新时期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学习和贯彻执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把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能力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联系起来。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参政议政工作与当今国内外环境及民主政治发展要求联系起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强化创造性,为突出参政议政的原则性、实效性、前瞻性,使民主党派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以及无私奉献的政党意识和精神状态。
 
 
      (三)科学地把握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维护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尊重中国文化传统,按照积极有序的发展方式,推动社会各方协调发展,拓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的空间和广度,充分发挥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认真研究解决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建设中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四)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派自身建设,坚持把创新发展、落实参政党职能作用作为民主党派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并按照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的思想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素养,整体推进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五)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和发挥各种参政资源,做到资源互补、事业互助,充分发挥参政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参政主动性、履职创造性,为体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诸方面构架起科学有序的工作平台。
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在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承载着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最终必然会受到阻碍而停滞不前,因而加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要课题,是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携手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努力。
 
 
      三、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能力的建设,要以执政党的执政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参政为民,以人民的根本
 
      利益为核心,确立科学参政理念,积极应对参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决定着参政党的价值和作用。在中国政党制度和中国的政治体制结构中,民主党派必须要有强烈的政党意识,并通过积极有效的参政议政、履行职能,来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必须积极主动的承担起自己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政党制度》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党派的功能和运行机制主要通过参政议政活动来体现。所以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决定多党合作制成效、决定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必须从思想到作风,从组织到制度,从体制到机制,从方法到方式,从素质到能力等各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以适应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进步、民主发展趋势。然而面对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提高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定位尚不十分清晰
 
 
      参政党的意识不到位,经常性把自己停留在“统战对象”的位置,甚至认为自己仅是“花瓶”,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不能清醒地认识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缺乏“动力”,工作上被动多于主动。在参政议政方面,缺乏系统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工作核心、工作任务缺乏系统的规划,随事随时随势,不能很好按目标和定位系统地、有效的展开活动,开展工作。
 
 
      (二)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民主党派的上级与下级组织仅是工作指导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制约机制;在参政方式上,与执政党和行政各部门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相应的信息沟通。参政与执政之间工作渠道、资源共享缺乏有机结合,参政议政缺乏长远打算和针对性,参政工作平台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点。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调研等仅靠党派中的几个代表性人物和骨干分子单打独斗,组织作用、集体智慧得不到有效体现。
 
 
      (三)依法参政能力不够。依法履行职能,依法参政议政,是《宪法》赋于参政党的权利和义务。但相应的还需要有一个履行职能、参政议政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党派参政议政履行职能通过各级人大、政协组织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而自身如何行使职能、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包括进行民主监督、社会调研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予以机制上的支持。
 
 
      (四)民主党派成员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民主党派成员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或专业知识水平,对参政工作也充满了热情。但是专业知识代替不了政治素质,学历高不一定参政能力强,不经过系统的、扎实党派知识理论培训,和参政能力培养,很难在参政工作中有所作为,很难树立起党派良好形象,加之民主党派干部交流、使用、培训、锻炼缺乏相应通畅渠道,也使党派成员成长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五)参政党的品牌形象未能很好的得到宣传,即使在中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在社会上、甚至在一些基层党政部门,能把民主党派说清楚的并不多,民主党派到底是些什么成员组成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加入民主党派,是不是改造教育的对象等等。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质疑。而在国外,尚有很多人都以为中国没有民主党派,这与我们的宣传工作有关系,更主要的还是参政党的素质、能力和作用不到位。
 
 
      (六)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工作缺失。作为有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政党制度中的一个政党,民主党派在思想理论研究体系或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方面还较为薄弱。没有成熟的参政党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就会在思想认识上缺乏高度,在参政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斯大林讲过:没有理论上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建设一个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民主党派的重要任务和政治责任。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走过了近60年的光辉历程,实践证明,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社会先进性、民主科学性和政治优越性。中国的政党制度,和中国政治运行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集体智慧的结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导致的种种弊端”(江泽民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走向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国家政治体制和和社会发展运行机制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强化政党职能,提高参政水平,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和发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主动开发参政党功能,完善参政工作体系,在坚定不移的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同时,努力提高参政能力和参政水平,积极营造政治互相信任,组织上互相关心,思想上互相沟通,事业上互相支持、工作上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团结一致,共谋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决定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未来。
 
 
      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面对新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安定和谐,为中国的政治文明、民主发展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