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论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作用 发布时间:2016/06/12    浏览次数:次    发布人:民建新乡市委


       传统发展观集中在单纯的经济增长上面,它以物为中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理解为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且以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发展观念始终贯穿其中,科学的阐述了以人为本观念与发展的有机联系。

 
 
      一、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动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长期以来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的科学总结,以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念作为建设国家的一个主要思想基础是必须的。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意义是:科学的综合自然、社会的资源配置,通过合理的劳动模式,以最小耗费获得最大效果。
 
 
      1、发展价值是代价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科学的发展价值观表述就是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
 
 
      劳动消耗的意义应不仅限于人类劳动,包括所有自然资源,所有的资源耗费,都可以归结到人类劳动的耗费上面,都可以归结为人类所付出的代价耗费。资源的耗费,不仅体现为人类寻找、开采、使用资源,还包括修复所遭到损害的环境所耗费去的人类劳动,体现为人们今天和将来不得不为资源问题支付更多的费用,从而支付更多的劳动时间,损失更多的增进生活的条件。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的经济发展,经过各种艰难曲折的波动历程,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构建一个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社会现实与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归根到底就是使我国人民的生产劳动更具备科学性,具有更多发展价值。因此,科学的发展价值观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升华,更是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成熟的思考与掌握。
 
 
      温家宝总理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这是精辟之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要既快又好,特别是要“好中求快”,如果没有“好”,也很难“快”起来,甚至会走回头路,走“透支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表面上快但实际使发展活动无价值甚至是有害的。
 
 
      2、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念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经过近60年特别是近30年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当今中国经济的现状,仍然是粗放性发展模式,这一点几乎是今天所有人的共识。有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中国在2000年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为12.47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0.43倍;2002年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为11.8吨标准煤,高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2003年,中国消耗了占全世界总消费量30%的煤,却只创造了全球4%的GDP。而且近年来,主要是由于中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的强大拉动力量,经济增长模式从向集约型模式的良好发展,突变为重新回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自改革以来,逐步摆脱了苏联式增长模式,尤其在“九五”期间通过大规模结构调整有了明显改观,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能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下降的趋势。但是进入“十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却在发生逆转,重新转向低质量、低效益、低就业、高能耗和污染高排放的增长模式。1985-1998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曾大幅度下降,从近20%降至4.5%,但后来却出现回升趋势,这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又重新进入更多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黑色”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伴随着资本深化和排斥劳动就业,使广大民众难以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有鉴于此,中国领导人特别强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进先进工艺,大力节约挖潜,优化与改善经济结构。而将这种现实的需要反映到最基础的价值论上面,就是前面所说的“科学发展观价值论”。强调发展价值是“最小耗费获得最大效果”的统一体。按这种价值论,GDP增长率再高,如果它耗费去太多的代价,那么这种增长也是没有什么发展价值可言的;相反,尽管GDP增长率较低,但它能够以更小的代价而获得,权衡得失,这种增长是有发展价值的。从哲学上论,价值是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个理念,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价值大,表明人类生存发展的状况好,表明它对增进人类生存发展具有意义。而要增进人类生存发展,必然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具有维持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比如供人生活的各种物质财富;另外一个是能够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获取这些物质条件,否则,物质条件就算存在着,我们也无法获取它们,或者获取它们所需耗费的代价太大,从而失去维持与增进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所以,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念适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本义。 
 
 
      二、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以科学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前提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从发展观上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种基本观点:一是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这种发展观把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标准,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仅仅把自然界作为人类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源泉,作为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没有看到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和人类对自然界依赖性的一面,这是造成今天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科学的发展价值观的对立面。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传统发展观及其导致的“生态问题”而形成的。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物种都是平等的,人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自然界的“普通公民”。“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主宰的狭隘观念,但同时也把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消解了。因此,“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必须面对人类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什么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肯定人的生存与发展同大自然中其他物质、生命共同体及生态系统的存在方式和客观属性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观点,认为这是人类的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同时可持续发展观也充分肯定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可持续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一种积极的和谐共存的关系,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人的能动活动“自觉地”实现和谐,人的合理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目标和目的。而且,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要实现人类自身代际之间和代内的和谐、持续的发展,即当代人(或一部分人)的活动不能破坏或损害后代人(或另一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能力。可见,可持续发展中既包含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也包含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发展价值是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衡量标准,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最大结合点,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并取得自身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人的发展的最终体现。
 
 
      我们应当不断地改造发展模式,用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实现人类劳动的意义。要把发展的权利与发展的义务统一起来,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负责任。这就要求人类在衡量评价自身发展时必须坚持科学标准,比如在评价社会发展进步水平时,既要有经济指标,又要有环保指标,这样才能在认识上把可持续发 展观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区别开来,在实践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人的活动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在坚持通过劳动求发展时确保正确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惠,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服务。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八五”期间突出的理念是“发展是硬道理”。在“九五”期间突出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十五”期间,突出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内涵。长期以来,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GDP的增长。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识到了增长概念的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发展的概念,即强调在GDP增长的同时,必须注重经济结构转变。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研究“绿色GDP”,强调的是关注经济增长造成的外部负效应。到了21世纪,我们党倡导“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加关注人们在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的和谐。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经济学的研究重点都是围绕着如何增长物质财富为中心构筑的,因此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视角构成的经济学叫做“物本经济学”。在“物本经济学”中,人尤其是劳动者仅仅是被当作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要素而已。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以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本身发展为中心,不是简单地把人只看作生产要素,而是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生产的最终目的。
 
 
      总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归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凝聚了人民的意志,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只有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