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精准助力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次    发布人:民建新乡市委
作者:张苏芳

       民建河南省委会委员、新乡市工信局四级调研员张苏芳反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是供应链上的“配套专家”,对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从政府层面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已经逐步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04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0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在中部6省排名第4位。“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我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正在推动全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链群能级提升。

但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看,大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以下问题,制约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创新要素建设较为滞后。研发投入水平较低,2022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广东、江苏的三分之一,仅为北京、浙江的二分之一。高能级的创新平台较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数量在全国的占比不足3%,仅相当于湖北省的一半,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

二是高素质创新人才仍然缺乏。由于体量小、研发投入偏少、激励机制不优,多数“专精特新”企业缺乏高素质创新人才,自主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比依然较弱,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不能突破。部分企业存在引才难、用工难问题,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留不住。我省高校院所数量优势未充分转化为支撑当地创新发展胜势,普遍存在研发成果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对接不畅、产学研用脱节的情况。

三是企业融资渠道依旧单一“专精特新”企业因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较弱等制约,普遍达不到主板上市准入门槛要求,难以获得在核心细分领域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抽样调查301家“专精特新”企业,结果显示这301家“专精特新”中仅有8家上市公司,有13家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其他280家企业都是依靠银行贷款融资,占比超93%。

四是奖励政策兑现困难。我省制定出台的“专精特新”企业奖励政策受财政体制改革、基层财政困难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普遍反映政策兑现困难,存在兑现迟缓、不到位的情况,不仅政府公信力受损,还影响了“专精特新”企业的积极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为此,建议人社、金融、财政等部门专题研究,从体制机制上寻找破局之道,着力破解“专精特新”企业在创新平台搭建、高端人才支撑、金融支持、政策兑现等方面的瓶颈难题,全力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快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创新链条。一方面,主动对接国家部委和重点高校,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属性的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另一方面,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不断完善“研发——开发——转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有效破解人才难题。一方面,推动高等院校、职业学院根据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实际创新“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供需对接、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加强校企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健全融资结构,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供应链融资模式,扩大专利权、商标权、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将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纳入融资服务白名单,银行对白名单内企业直接发起授信,减少审核环节,提高准入效率,降低贷款难度和成本。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增信基金池,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投资类基金带头引导各类公募、私募等基金及社会资本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投资,甚至可以尝试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对通过符合性审查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四是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增加企业的获得感。一方面,加快推动政府数据的融合共享,推进政策“免申即享”网上平台应用,使得各级各类政策精准直达企业,同时提升平台服务能力,打造形成集政策咨询、政策获取、政策兑现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探索政策兑现新模式,鼓励各地市将全省“满负荷”奖励兑现模式进行推广,由政策出台本级财政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兑现奖励,提高财政资金兑现效率,切实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